游蚁网-正版游戏玩家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958|回复: 0

[杂谈] 解读孙懋勋

[复制链接]

11

主题

11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16-5-16 0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以游结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孙懋勋,咸丰六年,干支丙辰,公元1845年出生于天门市多祥镇(民国时属沔阳县管辖区)清朝举人。民国九年(1920年)主修了《孙氏族谱》时年75岁。孙懋勋老爷历经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不同时期的岁月风雨,历经坎坷,毕露蓝缕,孙懋勋老爷一生清贫、廉洁、正直。他视名利为粪土,淡泊明志,上善若水,高风亮节,乐乐善好施,遗风尚存,众人仰止。如今,我们只能从残缺历史记忆里找到有关他人生的点滴印迹和无法考证的传说,解读孙懋勋,也许只是一鳞半瓜,管中窥豹,以飨后人。   

  解读之一:天资聪慧,敏而好学,身处贫寒,少年心思当拿云。   

  孙懋勋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一两亩薄田艰难度日,加上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倭寇入浸,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幼小的懋勋常随父母逃荒讨米。国难民穷--在他心中留下深深地疤痕。   

  孙懋勋自幼聪明伶俐,他三四岁时,初通文墨的父亲就告诉他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五岁时,他就摇着小脑袋,咿咿呀呀背诵“人之初,性本善……”。六岁时,父亲把他送到私塾读书,老师发现他有过目不忘之天才,视他为得意门生,也被当地人称之为“神童”。在私塾两三年间,孙懋勋不仅学完《幼林》、《三字经》等初级课程,还涉猎到《四书五经》。为日后他中秀才、考举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私塾读完了。孙懋勋回家跟着父母学做农活。田间小憩,他拿起诗书细研起来;夜阑人静,他挑起微弱的棉油灯,伏案疾书。他用孟子的“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作为人生座右铭:他以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为不争,故无忧。”作为修身的哲学;他借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作为孝雅之理。什么“仁者不优,知者不惑,用者不惧”,什么“不学礼,不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成为他做人处事的忠实训诫和不可逾越的信条。   

  同治年间,二十岁的孙懋勋带着几斤熟麦粉,跨汉江、过排湖,到沔城府学宫参加考试,凭借他卓尔不凡的才识,一举夺得了生员考试第一名,成为这一次生员考试中唯一能得到官府粮补的廪生。当时。孙懋勋也是沔阳之北最年轻的秀才,名闻遐迩。   

  光绪年间,孙懋勋经过几年的修炼,苦读经史,,满腹经纶,能诗善书,蓄势待发。按照清朝乡试规定,三年一次,八月在省会举行乡试,故又称春闱。孙懋勋家境贫寒,凑不齐盘缠。好在有沔阳几位家庭殷实的考生帮助,结伴而行,来到武汉,进入省会参考。清朝科举考试很严格,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范畴,则以朱熹的《书出集注》为标准,以《四书五经》命题,文章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共八股,士子作答时必须依照题意揣摩古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不许发表个人见解,时称制义,俗称八股考场上,监考官来回走动,气氛十分紧张,但孙懋勋神情镇定,胸有成竹,一边研磨,一边沉思,立刻铺展考卷,挥毫疾书,字字珠玑,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承转自如,相得益彰,一气呵成。他浏览一番考卷,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乡试过后,孙懋勋没像家人那种等候“皇榜高挂”的焦急心情。照样与父母一道在田间劳作。有一天,他正在田间耕地,突然,村头传来锣鼓声,一队打着黄旗的人马,向他走来。“孙懋勋中举了!孙懋勋中举了!”为首巡抚官员将“文魁”牌匾授给他。一时间孙懋勋中举消息轰动了汉江南北。   

  解读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甘做布衣,心如止水   

  清朝末年,腐朽的封建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孙懋勋作为一方举人,按规定理应坐到知县位置上,但无钱贿赂上层官员,自然“七品”的帽子也落不到他的头上,不过按他的个性,他也不会那样去做。虽然孙懋勋老爷无官无禄,可谓一介布衣,但是他敢于为民做主,扬善弃恶,威望甚高。   

  民国初,汉江沔阳南边龚台段和北边月肖段因常年失修,加之洪水冲刷,大堤溃倒危在旦夕。其实,每年县府、区府都在向老百姓收取防汛费,然修堤的事却杳无音讯。1915年,孙家台村民提出由孙懋勋为首,自发出钱修堤。已是年过花甲的孙懋勋老爷义不容辞带领1000名民工奔赴筑堤工地上。   

  在修筑龚台大堤工地上,孙懋勋老爷不顾年迈体弱,与民工同吃粗米饭,同睡枯草铺。收土方,验质量,事必躬亲,毫无老爷架子。特别是对老百姓钱,格外珍惜,每一笔钱都用得清楚明白。他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不值一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百姓的钱是血汗钱。   

  这次史无前例的筑堤工程惊动身居沔城县府的七品“老爷”,县官老爷坐着官轿,来到龚台筑堤工地。县官下轿,迎上前去,与正在和民工一道挑土孙懋勋亲切握手。连声道:“本官实感汗颜,让您老辛苦了。抱歉!抱歉!”   

  在孙懋勋老爷的带领下,沔阳汉江南北两岸1000多名民工,经过两年奋战,汉江龚台和肖台段危堤加固工程全部竣工。近百年来,后人们还时常念及孙懋勋老爷修堤的功绩.   

  解读之三:捍卫真理,守正为心,疾恶不惧,金钱如粪土   

  孙懋勋老爷一生刚正不阿,特别爱打抱不平。同时,在维护真理当中,不惧强势压迫,奋力抗争。他常告诫自己的子孙: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见势不趋,见威不惕,乃做人之道。   

  汉江北边有一片大湖,鱼草丰富,百鸟群栖。有彭黄两家世代在湖中插篙为界,各自为阵。黄氏家族凭借人多势众,欺负势单力薄的彭氏家族。有一年涨大水,界篙淹没,黄氏家族大批渔民,越界捕鱼,彭氏家族出动族人,奋力阻挡,两族发生械斗,彭氏家族见势不强,退避三舍,就此黄氏强占彭氏家族大片湖域。彭氏家族心中不服,找到孙懋勋老爷,将情况说给孙老爷听,老爷通过了解,决定为彭氏家族打官司。孙懋勋写好状词,直奔沔城州府,州官老爷屈于孙懋勋老爷刚正之威,明断是非。判黄氏家族掠夺之罪,赔偿白银数百两,退还抢占之湖。事后,黄氏家族和彭氏家族各自要拿出100块现洋酬谢孙懋勋老爷,但老爷当场谢绝。   

  解读之五:鞭挞歪风,力求公正,但愿文人不相轻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清王朝取消了文泉、建肖两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游戏

关于我们

游蚁网专注于正版玩家体验的提供游蚁网专注于正版玩家体验的提供游蚁网专注于正版玩家体验的提供游蚁网专注于正版玩家体验的提供

Archiver|游蚁网 ( 蜀ICP备2021018569号,川公网安备51110202000003号 )

GMT+8, 2025-5-7 06:55 , Processed in 0.07380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Software by Discuz! X3.4

© 2006-2014 游蚁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