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临绝顶
5.28.端午节,于高龙食麦饼。随于风俗。次日午后,艳阳。携妻将雏与夏云兄一家驱车至大溪方山。
车近高速站,沿104老路左行,高坡右拐而上,蜿蜒数十里单道。
至前,猛然立有一巨石,若天帝玉印,巍然盖于天际。
传说书圣王羲之某日游历,于方山峭斗洞避雨,遂蘸一小池写成一篇《游西郡记》,道“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讞壁立如城。”然我倒以为这方山是哪伙仙人玩的游戏,不知从何处搬得一叠叠大石头,搞了个积木堆,却小孩一样不玩了,就懒得放回去!于是乎,每每从高速坐车一入温岭,这石头便横空出世地挡着眼。
既上,票价40。原是省级风景区,托雁荡余脉的福,它也就成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了。而票价也水涨船高了!也幸好,明朝的政府没有搞起门票,不然那徐宏祖纵是首富,日日旅行在外,怕也倾家荡产了罢?然我也相信那霞客公是才华自负的,不然谁会有些毅力和兴味以二百多万字,写尽天地造化,纸上风光呢?对了,他当初去雁山时也路过大溪,曾写道:“过盘山岭,望雁荡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只这一句,才情毕现,一笔就荡尽雁山之美!
石级而上,右边一小道,老远即见一巨象耸在面前。巨鼻下挂,从容而立,风雨不惊,是谓大象岩。坡上一亭,曰“两宜亭”。是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亦或“淡妆浓抹总相宜”乎?亭边上有高崖,谓白龙瀑,热日高悬,白水亦成珠,时而聚散飘飞如烟,时而滴嗒作响成雨,下边谓白龙潭,碧草如茵,珠圆玉润,大家都饶有兴味地攀岩而下,顿觉神清气爽,好一片清凉世界!
回身左转,则见方岩书院。中有大溪三贤,宋工部侍郎王居安,明礼部右侍郎兼祭酒谢铎,明兵部尚书赵大佑。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谢铎的传说,什么和狐仙在峭斗洞读书呀,代皇三日呀,一笔勾掉半江西呀,藤岭腾半天呀,湖漫捉骨转呀,哈哈,都是少时读的一则则民间故事罢了!那当时政府拍回的一幅墨宝,据说是假的,“守静笃,致虚极”的条幅,原是清代乾隆一位同名谢铎写的,哈,这下摆乌龙啦。然这赵大佑之书我倒是在书册见过,笔墨刚劲酣畅,极具功力。
而传说王大将军的用过墨池在书院一角,一面盆般地小水坑耳。以前曾避雨而一揖到地的峭斗洞,也为书院所掩。当时香火缭绕,晨昏晦明,洞里曾住神仙也。峭洞边上梅雨瀑,今倒成了“没雨瀑”,一小黄塔临风高踞,宛若李天王手中之镇宝。
小道下复上,如倒八字,一巨峰宛如屏立,山岩上高镌“镇山”二字,不知哪代的孙大圣翻上去刻的,是谓“镇山嶂”。半道有寺庙,道天波杨府。一门忠烈万古长青。想当时两三回登方山,原本无雨,刚到这半山腰,便大龙翻身,急雨瓢泼,急走如落汤。转弯处有观音堂,可歇脚。上有摩崖“空蒙奇石与天同寿”,余笑对妻说,未若我,迅遭怒目。呜呼,大话不可不戒也!观音堂可素斋,然不属俺等凡夫子。
既上,五象峰扑面而来。如柱如列竟未分鼻腿也!面前卓立一峰,道文笔峰,据传是书圣写完文章后掷下的。过仙天门,石桥下视,天地苍茫,人若鸟迹。
至云霄寺,有烟香袅袅。对面一平地空旷,人若失坠,便如黄叶轻飘无息。边上高矗一七级佛塔,层层上去,便有王荆公的诗句:“不为浮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想当时雨后,人在塔端,看空中排浪滚滚,云海万千,直欲驾雾飞仙而去也!
还未是最高顶。从边道迂回而上,见于方山极顶。方圆七百里空旷,盆松,怪石,山花,瑶草,真天外琼台也!有句子叫“披云一声啸”,此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天地可接,襟怀四海,即便手中无剑俺也有大啸一声的冲动!
每次来方山,都有意外的惊喜。漫步上溯,见于清清两泓池,道“上天湖”和“下天湖”,水位一高一低,落差几十米。放眼一碧,水极清幽。坐于边上之天湖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三五知友天南地北,几不知天上人间。呵呵,此乐何极?!
下去便至乐清界的羊角洞,台阶高陡,有诗诗小儿在,思未可下,遂返。然羊角洞有句妙联“羊角洞之水解解解元之渴”,至今无对。这羊角二字合成便是一“解”字,解解元者,明才子解缙耶?好联!下次再来,当与君共赏!同解!是记。
逸之端午三日。
页:
[1]